中国为什么需要建设国家意识形态?
中国为什么需要建设国家意识形态?⛪《中国为什么需要建设国家意识形态?》🧅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一种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才十分重视对这一哲学的学习和运用。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运用于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索和解决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在以往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问题,取得了革命的成功;继而又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探索,最终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如今,我们要把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继续推向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是政策传导缺乏本地化过程,使得绿色发展流于形式。如有的在不适宜植树的地方不顾条件滥用高科技盲目造林;有的在造林过程中,林木选择与当地水土条件严重不符,护林工作陷入两难(如要保留林木,则水土要求难以满足;如废弃林木则前功尽弃);有的将原有耕地改为不宜本地生长的果林等。,陈吉宁:“有智不如乘势”。推进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首先要明大势、掌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塞罕坝,历史上有“美丽高岭”的盛誉,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清朝末年开围放垦后,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中叶,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成了林木稀疏、气候恶劣、人烟稀少、风沙肆虐的荒原沙地。,近些年,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持续转型,兴起于西方国家的协同治理理论逐步为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所重视,协同治理也逐渐成为党治国理政和政府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譬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这种协同治理的理念和模式,也必然深刻影响着生态文明标准化,并成为其有效推行的基本路径。
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一切。对各地干部来说,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与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美丽中国,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记责任使命大于天,不忘初心、忠于职责,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用行动诠释绿色发展理念,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实绩造福于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教育引导人们保持对建设美丽中国重要使命的清醒认知,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不断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水平;要教育引导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勇毅而笃行,行稳而致远,坚持统筹规划,抓好顶层设计,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推进路径,以“钉钉子”精神,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在新征程上始终坚定牢记使命的执着追求,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而化石能源使用对地球升温贡献最大。比如,《经济学人》杂志不久前的文章就刊载数据说,化石燃料占美国人造温室气体排放的80%。
■加快水利建设、补齐补强水利短板,既利当前拉动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又利长远改善供给、增强发展后劲,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结构效应。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补齐补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增加水利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提高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逐步消除灰霾、促进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制度设计和评价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逐步消除灰霾奠定坚实基础。
【編輯:陈治良】
相关新闻
- 新型城镇化应为“产城融合” 2023-03-21 07:57
- 探索又好又快的“两型社会”建设之路 2023-03-21 08:05
- 生态美百姓富,“两山”理念焕彩现代化中国 2023-03-21 08:09
- 景天魁:如何走出“越维越不稳”怪圈 2023-03-21 08:30
- “放权”与“管好”缺一不可 2023-03-21 08:16
相关新发布
- 经济学家谈未来经济形势:中国经济无近忧却有远虑 2023-03-21 08:31
-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2023-03-21 08:43
- 全球经济复苏还需多久? 2023-03-21 08:40
- 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2023-03-21 08:19
- 国企如何才能对审计“敏感”起来 2023-03-21 08:12